Document

致广大而尽精微

字号:        

    

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出自《中庸》:“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,致广大而尽精微,极高明而道中庸。”意思是,君子尊崇德性,而通过勤学好问,使自己的知识达到广大而深入精微,使自己的道德极高尚光明而常守中道。这句话启示人们,谋事做人既要登高望远、胸怀全局,又要脚踏实地、积微成著。

心怀大胸襟,树立大志向,涵养大格局,方能有大作为。在中华文化的思维里,始终存有一种从大处着眼的意识,强调要把问题放到大局中去思考、定位、摆布,提倡人生建立一种放眼大局的价值观念。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怀有“兼济天下”的理念,放眼天下穷达,注目百姓苍生,强调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。北宋名臣范仲淹,感慨岳阳楼的气势:“衔远山,吞长江,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,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”,进而挥毫写下自己的理想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;少年林则徐登上鼓山绝顶峰后,面对一派天风海涛,抒发凌云壮志:“海到无边天作岸,山登绝顶我为峰”。“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”,人生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来自于理想志向的高远,无数志士仁人正是树立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远大志向,矢志进取,才成就一生的意义与价值。

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,人生的境界要博大,但功夫要细致。古语说“轻者重之端,小者大之源”,说“尽小者大,慎微者著”,说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”,这都是在提醒世人,要善于辩证地看待问题,在追求大志向的同时不忘记微末之功,关注大局的同时不忽视细节之要。

历史上,很多先贤都将修齐治平的理想落实到件件实事小事之中。范仲淹的伟大,不仅在于写出传世名篇《岳阳楼记》,更在于他倾己一生追求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,为国为民把每一件事办实办好。在泰州为官时,为防治海潮侵害,他建议并主持修筑拦海堤坝,为当地百姓留下了“范公堤”;在苏州为官时,他买下南园,创办府学,为国育才。苏轼从小“奋厉有当世志”,有报国治世的宏大志向。在密州抗旱灭蝗,抓捕盗贼;在徐州身先士卒,抗洪守城;在杭州疏浚两河,整治六井,全面治理西湖,修筑苏堤……纵观他的一生,忧国爱民,奋厉当世,是贯穿始终的信念;涵养清正之气,修身立德,勤政廉政,是毕生的践行。

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既是修身处世的智慧,也为干事创业提供了重要方法论。“致广大”,是战略与站位,要求时时处处观大势、谋全局、算大账;“尽精微”,是战术与落实,强调在具体工作中把控细节、科学精准、善作善成。

1949年5月,上海的一个清晨,下着细雨。百姓们推开家门时,发现街道两旁睡满了解放军战士。他们年轻、疲惫,军衣都被打湿了。这是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“见面礼”。

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,就已特别讨论了上海的接管和建设问题。毛泽东提出“慎重、缓进”的方针,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、战略策略,再三强调把解放上海与接管上海一体考虑,不仅要消灭敌人,还要保全城市、争取人心。

1949年4月1日,第三野战军颁布了《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》,其中包括市区不得使用重武器、不入民宅等。在上海战役打响前夕,邓小平、陈毅在江苏丹阳组织部队和城市接管干部开展学习整训,集中学习纪律规定、城市接管政策。

解放军入城后,为了不影响市场供应和金融秩序,一律不允许在市区买东西,甚至部队吃的饭菜,也是在几十公里以外的郊区做好,再送到市区。不能使用重武器,意味着国民党军从高处向下俯射时,解放军无法有效还击。然而,得民心者得天下,在上海人民的支持下,战士们硬是用轻武器和血肉之躯,击破了国民党的防守。

解放上海战役,被形象地概括为“瓷器店里打老鼠”:大战过后,城市基本完整,大量历史建筑、工厂得以保全,市民生活如常。历史记住了这一幕,人民也记住了这一幕。

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是成事之道。新时代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:“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,重点要明确,战略要得当,同时要把控好细节,把政治经济、宏观微观、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,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、操作中细致精当。”

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正是如此。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,是“致广大”;实行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通过“六个精准”“五个一批”,因地制宜、因人施策,不让一个贫困家庭、贫困人口掉队,是“尽精微”。事实充分证明,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,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。

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,前途光明,任重道远。新征程上,只要我们既在战略上“致广大”,又在战术上“尽精微”,既涵养大格局、大情怀,站得高、看得远、谋得深,又盯住细微、尽心过程、精准落实,做到善始善终、善作善成,就一定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,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。

打印 关闭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菏泽市纪委监委